商量手记 | 王剑辉:老卤飘香里,让济南非遗“活”出烟火气
老卤飘香里,让济南非遗“活”出烟火气
王剑辉

清晨的鲁味斋,老卤锅咕嘟冒泡,醇厚的肉香混着八角、桂皮的馥郁,漫过红墙金瓦的老院,揉进泉城的晨光里。作为鲁味斋第三代掌门人、省级非遗扒蹄制作技艺传承人,也是一名市政协委员,当我站在这承载着家族传承与传统技艺的老卤锅前,心中总是涌动着一股使命感:这锅熬了近百年的老味道,咋能在新时代飘得更远?直到全程参与“非遗里的济南”月度商量座谈会,那些碰撞出的金点子、实打实的好建议,让我心里亮堂得像开了窍!
调研路上:非遗同行,各有“传家宝”
开会前,市政协组织政协委员走访了不少济南非遗项目,一路看下来,真是越看越有感触。在莱芜锡雕工作室,传承人拿着细如发丝的工具,在金属上“绣花”,一件作品要耗上几个月,那份较真劲儿,和鲁味斋坚守“选料必优、下料必准、工艺必严”的祖训如出一辙。在口镇南肠博物馆,听传承人讲述制作技艺的代代相传,我深感共鸣。鲁味斋扒蹄的清洗、焯水、烤毛、处理、炸制、卤制、焖煮、浸泡,每一步都藏着“慢工出细活”的智慧,才能保证入味均匀。这些看似繁琐的细节,正是非遗的灵魂所在。调研中发现,无论是戏曲唱腔的字正腔圆,还是金属雕刻的精雕细琢,济南非遗的共同底色,都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坚守。
最让我共鸣的是莱芜梆子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的走访。看着年轻演员们既练传统唱腔,又排新编剧目,把老戏唱出了新味道,我忽然想起鲁味斋的困境:老顾客认我们的“老味儿”,但不少年轻人觉得非遗美食“太传统”,不爱主动尝试。那一刻我明白,非遗传承不是守着老方子不变,而是要像卤汤一样,既要保住老底子,又得适时添点“新料”。
座谈现场:金点子撞出“新火花”
座谈会上,政协委员、专家学者与非遗传承人们围坐一堂,围绕“深厚绵长、价值焕新、继往开来”的话题各抒己见,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不断迸发。有委员提出“非遗不能藏在深闺人未识”,这句话戳中了我的心声。鲁味斋曾面临“老客认味不认名,新客知店不知艺”的困境,如何让年轻一代读懂扒蹄制作技艺里的非遗内涵,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。
交流中,大家的建议给了我诸多启发。有专家提出“数字赋能让非遗活起来”,我立刻想到鲁味斋的尝试——我们用镜头记录扒蹄制作“一炸二炖三焖四泡”的工序,拍成短视频在网络传播,没想到吸引了大批年轻粉丝,不少人专程来店里“打卡非遗美食”。还有委员建议“非遗跨界融合闯新路”,这与我们推出的“大猪蹄子博物馆”、扒蹄文创、新国潮礼盒不谋而合,将济南泉城、泉水文化与非遗美食结合,让老味道有了新表达。
在协商中我也坦诚分享了困惑:非遗传承面临人才断层,年轻人大都不愿沉下心学习耗时费力的传统工艺;部分非遗产品创新不足,难以契合现代消费需求。与会的市文化和旅游局负责同志回应,将进一步完善非遗扶持政策,支持传承人培养与产品创新,这让我们这些非遗守护者倍感振奋。
履职践行:让老味道接上“新地气”
作为政协委员,我深知非遗不仅是私人的家族传承,更是城市的文化瑰宝。结合调研与实践,我提出三点建议:一是建强非遗传承梯队,通过“师徒结对+院校合作”模式,让年轻一代愿意学、学得会、留得住。二是推动非遗与消费场景深度融合,鼓励非遗品牌走进明府城街区等文旅景区,鲁味斋在老商埠开设的非遗博物馆体验店,让游客在打卡商埠文化的同时,还能沉浸式了解扒蹄制作技艺,感受非遗的互动乐趣。三是强化非遗文化传播,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“非遗+美食”IP,通过直播带货、美食探店等形式,让济南非遗味道走向更广阔的市场。
现在的鲁味斋,老卤依旧飘香,只是香味里多了些“新潮味”——年轻人拿着“招财手公交卡”拍打卡视频,小朋友围着玩扒蹄制作技艺游戏机,外地游客提着文创礼盒赞不绝口。这场“非遗里的济南”商量,就像给老非遗加了剂“活力配方”,让我们这些传承人知道该往哪儿走、怎么干。
作为政协委员,我会继续带着“老卤匠心”和“履职热心”,多听群众心声,多提务实建议,和足球比分_篮球比分-波胆|直播非遗同行一起,让济南的非遗不仅“深厚绵长”,更能“价值焕新、继往开来”,让泉城的老味道,飘进足球比分_篮球比分-波胆|直播人的生活里!(作者系市政协委员,济南鲁味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,“鲁味斋扒蹄制作技艺”省级代表性传承人)
(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办公室供稿)





